期刊信息
主办: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
主管:中国社会科学院
ISSN:0256-1891
CN:11-1217/C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影响因子:0.792208
数据库收录:
北大核心期刊(1992版);北大核心期刊(1996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0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8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1998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1999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0-2002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3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4-2005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6-2007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8-2009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0-2011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2-2013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4-2016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7-2018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9-2020);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;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;社科基金资助期刊;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期刊分类:民族学
期刊热词:
田野调查与研究
改革开放四十年当代中国民族研究的话语路径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中国民族研究“话语”路径通过“拨乱反正”逐步走向正轨,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向的基础上,不断与时俱进,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研究话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中国民族研究“话语”路径通过“拨乱反正”逐步走向正轨,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向的基础上,不断与时俱进,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研究话语体系。
一、回归民族、回归社会
中国民族研究领域的“拨乱反正”是从批判“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”开始的,相应地民族“话语”由“阶级”向“民族”转型。对“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”的理性讨论和逐渐淡出,对此后的民族研究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(一)拨乱反正:对“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”的批判
“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”出自1958年中共中央批转青海省委相关文件的批示中,其原文为“在阶级社会里,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”。20世纪60年代初期这个说法改变了根本性质,逐步扩大化,且去掉了“在阶级社会里”的限制条件。“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”成为一个没有时间、地点、条件的普遍命题,变成了以“阶级斗争为纲”在民族问题方面的表现,对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。① 黄铸:《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〈评所谓“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”〉的由来》,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会科学版)2003年第5期。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“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”的提法被彻底否定和批判,为民族领域的拨乱反正吹响了号角。1980年4月7日,《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》指出:“在我国各民族都已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今天,各民族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。因此,所谓‘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’的说法是错误的。”②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:《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》,《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》,北京:中央文献出版社,1990年,第34页。1980年7月15日,《人民日报》撰文进一步批判了“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”的错误理论,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观点③ 本报评论员:《评所谓“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”》,《人民日报》1980年7月15日。。中共中央对“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”的彻底否定,直接促进了民族研究领域的思想解放。
从“阶级”话语回归到“民族”话语,实质上就是回归到民族、民族问题本身。关于民族概念① 敬东:《关于“民族”一词的概念问题》,《民族研究》1980年第4期;金天明、王庆仁:《“民族”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》,《社会科学辑刊》1981年第4期;金炳镐:《试论马克思民族定义的产生及其影响》,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》1984年第3期;彭英明:《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步考察——兼谈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辨证理解》,《民族研究》1985年第2期;熊锡元:《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一点看法》,《民族研究》1986年第2期;陈克进:《关于“民族”定义的新思考》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1992年第6期;金炳镐:《论民族的产生及民族概念》,《黑龙江民族丛刊》1993年第1期;纳日碧力戈:《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辩证》,《民族研究》1995年第3期;何叔涛:《略论民族定义及民族共同体的性质》,《民族研究》1993年第1期;郝时远:《中文“民族”一词源流考辨》,《民族研究》2004年第6期。、民族形成的时间② 牙含章、孙青:《建国以来民族理论战线上的一场论战——从汉民族形成问题谈起》,《民族研究》1979年第2期;施正一:《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》,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》1979年第3期;杜玉亭:《基诺族族源问题试探——兼论族源和民族形成的上限》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1981年第2期;牙含章:《关于民族形成的上限问题的两封来信》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1981年第4期;熊锡元:《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本前提》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1982年第6期;陈国强、石奕龙:《关于民族形成上限的探讨》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1982年第6期。、民族与部族③ 徐杰舜、彭英明:《部族的形成及其特点浅探》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1983年第2期;金天明:《部族——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第三个历史类型》,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》1983年第2期;王明甫:《“民族”辩》,《民族研究》1983年第6期。杨堃:《论民族概念和民族分类的几个问题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1984年第1期;李绍明:《“民族学概论”讲座》,《贵州民族研究》1982年第3期。、“民族”一词的翻译及国外“民族”概念的介绍④ 周旭芳:《“1998年‘民族’概念暨相关理论问题专题讨论会”综述》,《世界民族》1999年第1期;解建群:《俄罗斯学者关于民族概念的争论》,《国外理论动态》2000年第9期;马秀梅:《释〈古兰经〉中的民族概念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02年第S1期;陈献光:《解读霍布斯鲍姆的“民族”概念——以埃里克·霍布斯鲍姆的〈民族与民族主义〉为文本》,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04年第4期;徐晓旭:《古希腊人的“民族”概念》,《世界民族》2004年第2期;郝时远:《前苏联——俄罗斯民族学理论中的“民族”》,《西北民族研究》2004年第1-2期;陈永亮:《近年来日本关于“民族”概念使用及相关争论的思考》,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15年第3期。等问题逐步成为研究热点。同时,民族研究也逐渐回归社会,即回归民族并不是孤立地看待民族,而是从社会的角度,探索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运行规律,并将其置于社会问题之中,并结合当时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,逐渐把“经济”因素作为观察“民族”的决定性因素。
文章来源:《民族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mzyjzzs.cn/qikandaodu/2021/0115/619.html